您的位置: 首页 >三农资讯>详细内容

晋中三农(2023年第39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20 浏览次数: 【字体:


晋中三农

(第39期)

 

中共晋中市委农办

晋中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10月20日


 

                               

〔工作专刊〕

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

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升耕地质量”的要求,咬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关键环节,创新思路举措,推动科学发展,实行“四个三”的工作举措,努力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晋中模式”。

区域规划“三分法” 做到科学布局

晋中市面对涉及地域广泛、工程任务浩大、建设内容复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在区域规划上实行了“三分法”。

精准“分区”。依据区域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土条件、耕作习惯等,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成三大区块。西部平川区(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耕地 239.23 万亩,该区域主要地貌类型为晋中盆地,种植以小麦、玉米、蔬菜、鲜果及中药材等为主。西南部黄土高原区(灵石)耕地 33.61 万亩,该区域位于太原盆地与临汾盆地衔接的隆起地带,种植以旱地玉米、杂粮、薯类、干鲜果经济林等为主。东部山地丘陵区(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耕地 263.28 万亩,地貌以太行山脉为主体,种植以一年一熟的玉米、杂粮、薯类等为主。

科学“分层”。根据三大区块基础设施条件,结合破解粮食生产制约因素,分层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主攻方向。西部平川区针对农田基础设施老化、防涝抗旱能力弱、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地力下降等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以改造提升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灌排设施、提高土肥水资源利用率和土壤培肥改良为主攻方向,稳固提升小麦、玉米等粮食产能。西南部黄土高原区针对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自然降水利用率低等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以采取有机旱作、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加强水土保持等措施为主攻方向,稳固提升玉米、杂粮、薯类等粮食产能。东部山地丘陵区针对田块小而不平、土壤蓄水保水能力低、防涝抗旱能力弱等粮食生产主要制约因素,以提高梯田化率和道路通达度、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增加土体厚度为主攻方向,稳固提升玉米、杂粮、薯类等粮食产能。

考核“分级”。紧紧咬定“稳产增产”目标,优化设定三大区块的粮食产能和综合机械化率级别。西部平川区亩均粮食产能达到800公斤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西南部黄土高原区亩均粮食产能达到450公斤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东部山地丘陵区亩均粮食产能达到500公斤以上,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通过确定主要指标,实行分级考核,全市232.1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达到粮食产能,特别是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9.8%。

项目设计“三统一” 做到科学实施

晋中市坚持现代化、标准化、高效化理念,通过项目设计“三统一”,推动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良好、稳产增产。

规划设计与落地实施相统一。在设计层面,将靠前设计贯穿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建立市级项目储备库,常态化、动态化储备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根据各县项目申报计划综合考量,确定项目建设优先顺序。在实施层面,坚持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各县每年的申报项目必须为已纳入储备库的项目,确保先储备审核、再按图施工。在验收层面,要求方案编制单位、施工单位同时全程参与,确保设计、实施、验收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彻底解决建用两张皮等问题。

项目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统一。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对受水土流失和风沙影响严重的耕地,完善防护林带、护林网;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沟坝地等,修建截流沟、排水沟等,防治水土流失;对盐渍化区域,完善田间林网,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土壤返盐。2022年底,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农膜回收率8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土地规模化利用与集约化经营相统一。建立高标准农田位置数据库,准确掌握新增与未建等区域,并深入开展撂荒地整治行动,为集中连片、规模化利用土地提供准确、直观的科学依据。同时,打破地垄隔断,注重田间道路的拓宽和优化,实现农田与农田相通、田间路与主干道相连,综合运用扶持政策,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提供了便利条件。

项目建设“三模式” 做到科学发展

晋中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然资源情况、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创新形成了三种模式。

“高标准农田+以地养地”模式。针对晋中丘陵地区区域基础设施薄弱、耕种条件不便等发展短板,以灵石县为试点,实施了“谁种地、谁建设,谁破坏、谁治理,以地养地”模式,建种模式相结合、财政资金与矿业恢复基金相融合,将矿产恢复基金补充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实现了耕地面积、等级、配套“三提升”,农业产量、质量、效益“三增长”,农民、村集体、经营主体“三共赢”。2021—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1330亩,新增耕地率达5.3%。仅土地流转一项就可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年增收1500万元。

“高标准农田+农业产业”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整治利用、农业产业发展相捆绑,对规划的农业产业项目配置相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土地开发、产能提升指标,整体打包成综合体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引投资主体。以寿阳县为试点,将该县西洛镇1200亩土地后备资源和3500亩玉米育种项目捆绑打包,投资全部由项目方承担,土地指标收益除弥补投资收益外,主要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并发展农业产业。通过实施该项目,同步完成了5403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与排水、土地改良等工程,有机旱作农业生态研究院改扩建,带来1200亩用地交易指标、3800万元的财政收入,建成了3500亩节水灌溉玉米育种园区。

“高标准农田+绿色经济”模式。针对晋中耕地耕层浅、土壤易板结、水肥利用率不高、部分土壤养分失衡、土壤有机质提升较为困难等问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在高标准农田中推行灌排控水、土壤保肥改良、虫害防治等技术集成创新,从2015年到2022年全市化肥用量减少7.5%,农药使用量减少35.4%,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5%。同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特优农业发展、乡村旅游等相结合。

工作机制“三严格” 做到科学管理

晋中市为从根本上提高管护水平,完善健全了从建到护全过程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

严格精细管理,实行考核奖惩。市县两级均成立了高标准农田项目指挥部,由政府分管领导和农业农村局主要领导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市与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定《晋中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绩效管理工作方案》,运用“积分制”,将施工管理、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进行量化积分,对积分高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表扬和奖励,对积分低的及时通报、责令整改。

严格过程管理,强化多重监督。全力构建政府管理、条块协作、社会监督的质量监督体系。项目主管部门建立“严把关+强监督+重管护”机制,制定监督细则;对所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跟踪问效,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监理人员专业优势,围绕专业问题进行精准监督;推行农民义务监督员制度,利用微信公众号、项目公示牌等渠道,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通过覆盖全过程的监督,实现监管精准化。

严格建后管护,发挥长久效益。坚持项目建设与工程管护同设计、同落实,严格管护责任。市级将管护经费纳入工程预算和财政预算;县级匹配后期管护资金,探索保险服务等社会资本投入新路径,强化管护专业队伍建设,确保所有高标准农田有人管、有法管、有钱管。因地制宜推进管护主体多元化,完善了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管护“统管模式”,委托种粮大户、涉农企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管护“托管模式”,依托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自管模式”,全面提升管护实效,确保发挥长久效益。

(作者梁艳萍系山西省晋中市副市长)

 

 


报:省农业农村厅、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

送:各县(区、市)委、政府

编校:   李一波           Tel:0354—3024198   Email:jzsn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