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三农资讯>详细内容

晋中三农(2018年第11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2 浏览次数: 【字体:

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精神解读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描绘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美好蓝图。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市和全国全省一样,短板在“三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省做出示范,是时代的要求,是群众的期盼,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市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

2月28日,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今年脱贫攻坚连战连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这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本刊特对会议有关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助力全市上下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奋力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

2017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总体看,全市农业优势更加明显,农村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特别是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层组织不断加强

市委坚决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全面推进“三基建设”,市、县两级新增投资3.76亿元。选派近千名干部到乡镇挂职。农村“两委”换届工作顺利完成,268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得到有效整顿,分级分类培训2.36万人次基层党员干部。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

土地确权基本完成,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所实现全市乡镇全覆盖。94.7%的行政村有了实体经济收入。市级河长制进入试运行阶段,全市111条河流设立河长1547名。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初步形成了太行山循环农业产业带、中部丘陵双百公里林果带、平川河谷阶地百里设施蔬菜带三个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带,打造了太谷全县域等6个现代农业核心片区。种植业呈现出粮、经、饲“一减两增”趋势。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新培育196个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势头趋旺,建成204个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带动2万农户增收,全市休闲观光农业营业收入16.45亿元,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业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居全省第三。

基础条件持续改善

东山供水、中部引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等工程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976.5公里,完成投资19.17亿元,位居全省前列。新造林35万亩,林木绿化率增加1.5个百分点,达到35.8%。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响“拆违治乱提质”和“农村环境整治”攻坚战,拆除违建面积419万平方米,腾退土地706万平方米。巩固提升2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标准,新增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80所,改造农村薄弱学校416所,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六统一”,率先在全省启动无线网络全覆盖工程。

山西农谷雏形显现

规划编制、机构运行、政策创设等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开工5条主干路,拉开了基础框架。“一城三园”核心支撑要素布局实施,争取6个国家级试点项目落户,阳邑小镇、山西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巨鑫现代农业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全面开工,“一年见雏形”目标基本实现。

脱贫攻坚扎实有效

脱贫主要考核指标全部超额完成,总结提炼出“本质脱贫”“以户为基”“五洁净”“六要六有”等创新性举措。全市又有6.9万贫困人口脱贫、239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由6.7%降至3.7%,昔阳县通过省贫困县退出检查评估。

走出新时代晋中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我市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山西农谷建设为引领,重点实施“农业质量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乡村文化繁荣、乡村体系治理、农民收入提升、精准脱贫攻坚、城乡融合发展”七大工程,深化乡村改革,加强组织保障,全力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加快把晋中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市。

我市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路径。

推动城乡融合,一要落实“四个优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二要落实“两个支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三要落实“两个鼓励”。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四要加强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完善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五要强化投入保障。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六要促进各类要素“上山下乡”。让城里的钱往农村流,让城里的人往农村走,吸引各路人才、引导工商资本、推动公共资源“上山下乡”。

我市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突出规划引领。对表上级精神,对标国内先进,制定我市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突出示范带动。立足我们的乡村发展水平,本着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原则,开展市、县、乡、村、户“五级示范”。突出园区承载。要按照“1+1+11”的思路,着力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园区梯次集群、联动发展的格局,全面提升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突出专项实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业性强。为此,市里专门设立了10个专项组,各牵头市领导,要分兵把口,压实责任,亲自上手,抓出成效。突出全面振兴。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改革推动。按照“扩面、提速、集成”的要求,争当改革先锋,突出改革重点,守住改革底线,纵深推进我市农村改革工作。

坚决实现脱贫攻坚连战连胜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阶段性任务。

我市脱贫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有16.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402个贫困村退出。去年,又有6.9万贫困人口脱贫、239个贫困村退出,全市贫困人口降到8.7万人、贫困村减至271个,贫困发生率降到3.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昔阳县作为全省首批全市首个摘帽县,已顺利通过考核验收;衡量脱贫成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全部超额完成;“本质脱贫”“以户为基”“五洁净”“六要六有”等创新性思路举措经验在全省推广。

今年脱贫任务

今年,左权、和顺两个国定贫困县要摘帽,标志着我市脱贫攻坚提前进入决战阶段。要以提高脱贫质量为导向,以攻坚深度贫困为重点,以分类指导推进为抓手,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全市再有6.5万贫困人口脱贫、204个贫困村退出,实现今年脱贫攻坚连战连胜。

脱贫保障措施

第一,确保脱贫攻坚力度不减。

提高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树立持久战意识,强化军令状意识,层层压实责任,严格履行责任。

第二,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弱项。

——抓产业脱贫重点。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壮大脱贫支柱产业。各县要选准优势产业,吸纳更多的贫困户增收致富。大力培育与贫困户联结紧密的新型经营主体,落实好贷款贴息政策,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带贫增收能力。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最大限度释放光伏扶贫政策红利。全面实施生态扶贫“五个一批”和“旅游+扶贫”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庄园经济,全面推进生态林业脱贫。加快发展电商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创业增收。

——攻易地搬迁难点。全市“十三五”易地搬迁任务要在今年全部完成,170个深度贫困村要完成整村搬迁,1.7万人年底前要全部搬迁入住。各县要紧紧围绕“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统筹抓好新居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小区治理跟进五个环节,年底前全部竣工,摘帽县搬迁户要全部入住。

——补精神贫困短板。端正导向,让贫困群众真正站起来、动起来、干起来、参与进来,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加强引导,把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激发贫困群众的发展意愿,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观念转变。

——强基础设施弱项。不断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卫生室、图书室、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继续实施贫困村危房和危险土窑洞改造工程。年内建成一批强村富民、多方受益的贫困村提升样板。

 第三,坚持以户为基、质量为要的严实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