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三农资讯>详细内容

晋中三农 (2017年第39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20 浏览次数: 【字体:

〔调研报告专题系列七〕

   关于赴贵州、广东进行现代农业考察学习的调研报告

晋中市赴贵州、广东现代农业园区考察组

为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加速发展,12月4—12月8日,由市农委总农艺师肖虎善带队,组织机关有关科室负责人和寿阳县、和顺县农委负责人一行20人赴贵州省遵义市、广东省江门市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进行考察学习。考察组一行20人先后深入到贵州遵义湄潭县永兴镇、复兴镇境内的中国茶海(又名万亩茶海)、兴隆镇龙凤村坪上组的坪上生态茶园、兰馨茶庄园,广东省江门市丽宫新会陈皮产业园、新会陈皮村进行了考察学习。连日来,通过听取介绍、实地查看、座谈讨论等形式,我们看到了遵义市、江门市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在感受两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在比较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对我们的思想触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想,受益匪浅。现将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贵州、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基本情况和特点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2镇3街道,总人口50万。县城距遵义市区58公里、遵义机场35公里,杭瑞高速、道安高速、326国道、243国道交会于县城,是黔北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全国著名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县,是久负盛名的“茶城、酒乡、烟县、粮仓”,有60万亩生态茶园,是贵州第一茶县、位居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二。湄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湄潭县湄江街道办事处、兴隆镇和永兴镇,茶园面积20余万亩,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32.79%,年产茶叶2.19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7.71%;茶产业综合产值83.19亿元,占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的16.57%。产业园内现有企业11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全国百强茶叶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42家、种植大户772户;加工厂房25万平方米,年加工能力4.5万吨,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3类综合开发产品;各类产品贮藏仓库14.6万立方米;加工转化率达100%。2016年实现茶产品销量2.19万吨、一二三产总产值83.19亿元。考察发现湄潭农业产业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从园区自身来看,具有园区种植规模大,呈现集约化发展态势;立足实际,功能定位准确;科学规划,布局合理;一二三产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多模式与农民合作,与农户利益连接紧密的特点。从当地政府层面来看,具有高度重视,产业发展保障有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的特点。

新会陈皮具有悠久的历史,属传统的地方特色产品。新会陈皮在其独特的地标性、文化属性基础上,当地政府通过成立新会陈皮行业协会,新会柑、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领导小组,农林局设立特色农产品保护开发股,成立四大产业转型升级办公室等不断推进产品产业化进程,并于2017年成立新会陈皮产业园领导小组和新会陈皮产业园管委会,出台《新会陈皮产业与产业园规划纲要》,取得转型升级的初步成功。新会陈皮产业园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银洲湖畔,坐落“珠西枢纽”核心,涵盖圭峰会城、三江镇和双水镇,占地面积64.5万亩,其中:核心区2.8万亩(含加工区0.4万亩)。园区集聚与新会陈皮相关的生产、加工、研发、经销、物流、旅游等经营主体680多家,形成以陈皮种植为基地依托、以新会陈皮品牌为核心竞争、以陈皮功能食品加工为产业支撑、以陈皮文化挖掘为重要拓展的陈皮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2016年,产业园陈皮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36亿元,带动全区全产业产值50亿元,园区农民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较周边高近4000元。陈皮园区除了和茶叶园区有上述相同的一些特点之外,因其食药同源的产品属性陈皮产业园还具有陈皮产业融合发展的特点,不断延伸陈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了产品产值和农民收入。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两地党委、政府面对新形势在园区建设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层层推进,从定位规划、强化领导、统筹力量等方面入手,持续深化园区建设。

(一)立足实际,准确定位,形成规模效应。两地分别依据当地农业实际,对园区进行准确定位,科学合理规划园区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发展的格局。

湄潭产业园立足本地茶叶强县特色,专注茶叶的种植与开发,不断提升茶叶种植与加工规模,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进而探索山区农村改革、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收益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产业园规划面积411平方公里,涉及3镇(街道)12村,农业人口11.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27户500人。产业园按良种繁育及高新技术示范区、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区、优质茶叶生产示范区、茶叶全程机采机收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贸易及综合服务区、休闲养生观光度假区7个分区进行科学规划。到2020年,产业园将建成累计投资120亿元,总产值196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万元以上一二三产均衡发展的综合园区。

江门新会陈品产业园立足新会区发展陈皮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围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模种植、加工转化、品牌营销和技术创新的发展内涵,聚焦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双创孵化、核心辐射等主体功能,以推动陈皮产业动力结构、要素结构、市场结构优化组合为导向,以树立全国陈皮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新标杆为目标,全力打造集国际化陈皮展示与品鉴交易基地、全国陈皮行业标准规范引领中心、全国陈皮全产业链生产示范平台和全国陈皮功能性食品产业集聚区于一体的“中国陈皮之都·世界陈皮中心”。

(二)高度重视,强化领导,提高保障水平。两地通过不断完善园区创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湄潭县通过成立副县级事业单位农业园区管委会,统筹科学规划、集聚资源要素、规模建设、集群发展。结合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园区管委会注资2.55亿元组建了贵州湄潭祥农集团公司,注资1亿元成立了湄潭祥农信用担保公司,为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拓宽了市场融资渠道、突破了资金瓶颈、增添了发展活力、增强了发展动能。出台了土地、财政、金融、人才以及推行项目审批核准代办制和推行大客户服务制等涉及农业园区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园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积聚要素及产业裂变积蓄更多能量。

同样,为切实抓好产业园创建工作,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会同江门市农业局出台了“关于成立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专门成立市、区两级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区政府主管农业副区长任副组长,区农林、发改、经信和商务、科技、财政、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一把手负责人,以及会城街道、双水镇和三江镇党委书记等为成员的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在园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主要负责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负责同技术依托单位的联络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成立了江门市新会区新会柑(陈皮)行业协会,搭建起服务会员企业、服务行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三)龙头带动,大户引领,提升品牌效应。两地在种植生产销售方面,两地园区都有种植大户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园区内企业众多,且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少。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园区公共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产品市场占比越来越大。如湄潭产业园内现有茶叶商标150余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有“湄潭翠芽”、“兰馨雀舌”2个,省级著名商标有“遵义红”、“妙品栗香”、“贵芽”等。“湄潭翠芽”先后100余次获国内国际名茶评比金奖,2016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达102.17亿元,位列全国茶叶类第9位。“湄潭翠芽”、“遵义红”均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在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均获得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2017年均获“中国茶叶区域优秀品牌”。2016年,产业园内“湄潭翠芽”茶产量2360.53吨、产值16.14亿元,分别占产业园茶产品销量和一二三产中产值的10.8%和19.4%。“遵义红”红茶4757.8吨、产值8.48亿元,分别占产业园茶产品销量和一二三产中产值的21.7%和10.2%,品牌效益十分明显。

(四)农企联动,合作共赢,增加农民收入。两地产业园以农村改革为推动,盘活农村、农民存量资产;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向,强化市场主体作用,创新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民资产性和劳动性收入双向增加为目标,在企业增产达效的同时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采取股份合作模式或者“土地流转+订单农业”模式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地变农庄,将农民承包的土地、山林、茶园入股公司,作为保底分红股,在运营过程中,农民在持有保底分红的基础上分配资产性收益,可在公司务工取得务工性收益,可参与个体经营取得经营收益,多管齐下,多渠道增收。在扩大规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各种机制,促进农企深度合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如新会产业园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经营权的指导思想下,探索和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尝试推出“政府收储→二次流转”的模式,由政府向农民租土地,财政支付租金,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流转集中起来,再供给项目业主,破解农民不愿流转土地、企业老板不愿与农民直接租地的“两难”问题,保障企业和农民合法权益。同时在园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实施农业废弃物全量化利用示范工程,全面落实各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措施,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三、考察体会

经过几天的学习考察,我们认为湄潭、新会农业园区建设在思想观念、定位规划、服务能力等方面,值得学习借鉴。

(一)思想观念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至今依然是千家万户的传统小农经济,与工商业相比,更需要发展方式的转变,更需要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两地将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用办工业园区的方法建设农业,按照农业现代化内涵要求,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将政策、服务、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加以集聚,把经营主体、物质装备、加工物流、科技服务、融资、保险、营销等要素加以组织融合,优化生产力布局,科学组织生产经营,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机械化,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联动,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作用,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与效率。其实质是运用大农业理念,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发展农林副流通加工等业,尽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体现着理念的创新,为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些崭新的思路。

(二)定位规划准。两地园区立足实际,抓住当地特色产业、文化内涵,科学规划,挖掘潜力,专注发展,不断扩大规模集约化发展,形成了集聚效应。湄潭产业园抓住全县主导产业,坚持“一产绿色发展、二产持续壮大、三产大幅提升、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思路,探索出适合湄潭的发展之路。新会产业园与全区农业、科技、工业、水利、环保、旅游、物流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依托新会陈皮的特有属性和历史文化底蕴,立足产业园的区位条件、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确定“一轴”(陈皮产业文化创意与休闲体验轴)、“四园”(陈皮村三产融合与“双创”园、丽宫国际陈皮精深加工园、新宝堂陈皮生物科技孵化园、七堡健康食品研发加工集聚园)和“三基地”(三个标准化种植基地)“一轴、四园、三基地”的空间布局方案,统筹布局园区管理及陈皮产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打造具有都市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示范、都市现代农业要素集聚示范、都市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都市现代农业创业创新示范等示范作用的全国沿海发达地区后工业时代的现代农业典型样板。

(三)服务能力强。两地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与精心培育。当地政府在规划发展、招商引资、优化投融资环境、农企对接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为其他地方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典范。为了促进园区发展,两地都成立了园区管委会,湄潭更以副县级的规格设立,都出台了相应的各种扶持政策为园区发展保驾护航。围绕园区产业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融资环境,园区入驻企业星罗棋布且实力雄厚,企业间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大格局。服务企业的同时加强三农服务,强化农企联动,达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局面。

四、对策建议

从国际经验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农业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和流动是不可逆转的,自有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资源的流动拓展成为两大命题。园区化建设既保证了现代农业的高效益,同时又保护了生态资源,为生产能力提升打下了基础。两地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推进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许多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针对我市将来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特色产业,明确发展思路。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以太谷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引领,以榆社小米、祁县酥梨省级特优区为标杆,重点推进“一核两区三带”特色产业布局,打造太谷现代农业核心、平川高效农业区、东山生态农业区,逐步形成太行山循环农业产业带、中部丘陵双百公里林果带和平川河谷阶地设施蔬菜带三个特色现代农业优势区集群。

(二)依托龙头带动,全产业链开发。要加快进行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建设,坚持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关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紧密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增加农业附加值,使园区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

(三)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融资方式。根据各示范园区规划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目标,加强本级财政资金整合,配套投入示范区建设。同时,要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在突破传统融资方式基础上,创新示范区融资方式,比如通过信托融资、资产融资、项目融资、土地融资等多种新型融资方式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项社会资本进入园区发展,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四)突出品牌建设,推动产业提升。开展“农业品牌创建年”活动,加快培育晋中特色农业、特色产品、特色品牌,提高农业和农产品竞争的新优势。紧紧围绕粮食、蔬菜、畜牧、特色林果四大主导产业,研究制定晋中市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通过举办农博会或利用各种平台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园区特色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全国知名电商主流平台开展电商推介,形成线上线下互动,推动产业提升,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省农业厅、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

送:各县(区、市)委、政府

发:各县(区、市)委农办、农委、新农办,市农委各中心、办、科、站

编校:吕 亮  常立亚      Tel0354—3024198   Emailjzsnx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