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详细内容

晋中市农业农村局 关于印发《2019年晋中市有机旱作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4-25 浏览次数: 【字体:

市农植保发〔2019〕54号


各县(区、市)农业农村局:  

  为了贯彻落实2019年中央1号文件及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9年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晋农办植保发〔2019〕55号)和《关于印发<2019年山西省防病治虫保丰收行动方案>的通知》(晋农办植保发〔2019〕60号)文件的有关要求,切实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扎实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助力我市有机旱作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现制定2019年晋中市小麦、玉米、谷子、马铃薯、苹果及保护地蔬菜和爆发性害虫土蝗、粘虫防控技术方案,请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技术措施,认真组织落实,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危害损失,为全力夺取农业丰收提供有力保障。  

 

附件:    

1、2019年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2019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3、2019年土蝗、粘虫防控技术方案 

  4、2019年谷子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5、2019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6、2019年苹果树腐烂病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7、2019年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晋中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4月11日

晋中市病虫防控技术方案(1).doc


附件1 

    

  2019年小麦重大病虫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小麦病虫越冬基数调查,结合我市近年小麦病虫发生态势和气象预报等有关因素综合分析,预计2019年我市小麦病虫总体中等发生。其中小麦红蜘蛛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小麦穗蚜中等偏重发生;地下害虫中等偏轻发生;小麦白粉病中等发生;小麦黑穗病中等偏轻发生。为有效控制小麦重大病虫危害,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红蜘蛛、麦穗蚜、地下害虫、白粉病、黑穗病,兼顾锈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4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分区治理、综合防控的原则,采取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协调,应急处置与持续治理相兼顾,专业化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重要时段,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安全用药、科学防控,促进农药减量控害,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三、主要技术措施 

  要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明确主攻对象,统筹兼顾,进行混合用药,综合防治。小麦返青拔节期应以防治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为重点,挑治苗期蚜虫和锈病。抽穗扬花期以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后期加强麦蚜防控,实施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小麦生长全过程,严密监测和及时防治小麦条锈病,防止大面积流行危害。 

1、小麦红蜘蛛。返青拔节期,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 

2、小麦白粉病。在春季发病初期,当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时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咪鲜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一般喷药1-2次。 

  3、小麦纹枯病。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左右时,叶面喷雾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A(选用高含量制剂)、多抗霉素、木霉菌等,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要用足药液量,对准基部,均匀周到,提高防治效果。 

  4、小麦条锈病。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已唑醇、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 

  5、小麦赤霉病。在推广种植耐病品种、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把握小麦抽穗扬花这一关键时期,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钾肥;二是主动用药预防,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近年赤霉病流行麦区,应于小麦扬花初期主动喷药预防,做到见花打药;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烯肟·多菌灵、烯肟·戊唑醇、肟菌·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腊芽菌等,要用足药液量,施药后4-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 

  6、小麦蚜虫。当苗期蚜量达到百株2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穗期田间百株蚜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高渗)、抗蚜威、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进行生物防治。 

  7、地下害虫。在秋播拌种处理的基础上,在返青期,当每平方米有地下害虫1-2头时,可选用辛硫磷、滴滴畏等药剂灌根进行防治。 

  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小麦条锈病“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实施“带药侦查、早春防治”,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发病中心,防止扩散蔓延。 

  (二)小麦赤霉病预防技术。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预报,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扬花初期组织开展统一防治,主动喷药预防。 

(三)一喷三防技术。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蚜等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防病治虫,防早衰抵御“干热风”,达到一喷三防、省工节本和增产保产的目的。

  一喷三防常用农药种类如下 

  杀虫剂:高效氯氰菊酯(高渗)、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氰戊菊酯、敌敌畏、抗蚜威、阿维菌素、苦参碱等。 

  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几丁聚糖、抗倒酯、矮壮素、赤·吲乙·芸苔复合制剂等。


附件2 

    

 2019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越冬基数调查分析预测,2019 年我市玉米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程度近于去年。玉米螟一代偏轻发生、二代中等偏轻发生;玉米蓟马在苗期偏轻发生;玉米叶螨中等发生;玉米蚜虫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双斑萤叶甲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以小地老虎、蛴螬、金针虫为主的地下害虫在沿河下湿地中等发生;玉米大斑病中等发生,东山及太行山等冷凉沟壑纵横区偏重发生。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推广面积。 

  二、防控策略 

  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选用抗耐病虫品种,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突出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实施秸秆还田、种子处理、苗期害虫防治、赤眼蜂、BT乳剂、白僵菌粉剂防螟和心叶末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节本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三、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我市属春播玉米区,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防控重点:播种期做好药剂拌种,预防丝黑穗病、地下害虫发生;苗期至大喇叭口期重点防控地下害虫、蓟马、玉米螟、粘虫、二点委夜蛾、玉米叶螨和病毒病、瘤黑粉病;灌浆期前后重点防控玉米螟、棉铃虫、玉米叶螨、叶斑病。 

  1.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适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提倡适期早用药,在玉米心叶末期(褐斑病在玉米8~10叶期),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代森锌、井冈霉素A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一次,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 

  2.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发病初期可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结合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或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药剂防治效果更佳,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一次。 

  3.玉米茎腐病:选用抗病品种。利用咯菌腈·精甲霜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戊唑醇、适乐时等种衣剂处理种子,同时控制丝黑穗病、根腐病等。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病田玉米病残体。 

  4.玉米螟: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于春季越冬代化蛹前15天进行白僵菌封垛,防控越冬代幼虫;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药剂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灌心,提高防治效果,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害虫。 

  5.玉米蚜虫:玉米抽雄期,蚜虫盛发初期喷施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 

  6.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耕葵粉蚧等):利用噻虫嗪、溴氰虫酰胺药剂复合包衣或拌种,同时兼治苗期蓟马、蚜虫(矮花叶病传毒介体)、灰飞虱(粗缩病传毒介体)等。 

  7.玉米叶螨:及时清除路边田埂地头杂草,消灭早期叶螨栖息场所。点片发生时,选用哒螨灵、噻螨酮、克螨特、阿维菌素等喷雾或合理混配喷施,重点喷洒田块周边玉米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田边地头的杂草也要一同喷洒;加入尿素水、展着剂等可起到恢复叶片、提高防效的作用。 

  8.棉铃虫: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灭卵,或卵孵化盛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甲维盐等。 

  9.二点委夜蛾:深耕冬闲田,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药剂防治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高渗)和甲维盐等,可采用喷雾、毒饵诱杀和撒毒土等方式。 

  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秸秆还田、深耕灭茬技术。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冬闲田和播前灭茬,破坏病虫适生场所、压低病虫源基数。 

  (二)白僵菌封垛、诱杀成虫技术。春玉米区,在玉米螟化蛹前,采用白僵菌统一封垛;在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对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三)种子处理技术。根据地下害虫、土传病害和苗期病虫害种类,选择适宜的杀虫剂和杀菌剂合理混配拌种,或实施种子统一包衣。

(四)苗期害虫防治技术。玉米苗期,根据二代粘虫、蓟马、灰飞虱、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五)心叶末期病虫防治技术。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Bt)或白僵菌等生物制剂灌心防治玉米螟幼虫;根据中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害虫的发生情况,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控制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病虫。推广使用飞防和高杆作物喷雾机技术,提升中后期防控作业能力。 

  (六)赤眼蜂防螟技术。在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每亩放蜂1.5~2万头,每亩设置3~5个释放点,分2至3次统一释放。不同地区应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提高防效。

附件3 

    

  2019年土蝗、粘虫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越冬基数调查分析预测,2019年土蝗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一代、二代粘虫偏轻发生,发生总面积6万亩次以上。 

  一、防控目标 

  土蝗达标区处置率达7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占60%以上,生物防治占60%以上,蝗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重点蝗区数字化勘测任务完成80%以上,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边境迁入蝗虫不二次起飞”的目标。 

  粘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覆盖率达到28%以上,专业化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

  二、防控策略 

蝗虫:贯彻“改治并举”治蝗工作方针,协调运用农业、化学、生物和生态方法,狠治夏蝗、抑制秋蝗;扩大秋蝗查治范围,及时防控秋蝗高密度点片,严防造成局部暴发态势。

中低密度发生区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等绿色治蝗技术;高密度发生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改善)蝗区生态环境,促进蝗虫灾害的可持续治理。 

  粘虫:前期重点防治小麦上一代粘虫,控制二、三代粘虫为害玉米的虫源基数;控制成虫种群数量,减少有效卵量,突出早查早治,抓住幼虫3龄暴食危害前关键防治时期,集中连片普治重发生区。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蝗虫 

  1.防治指标与适期 

  土蝗防治指标为5头/m2,防治适期为蝗蝻3-4龄盛期。 

  2.主要技术措施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在中低密度发生区(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下)、湖库滩涂及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使用蝗虫微孢子虫、绿僵菌、苦参碱、印楝素等微生物农药或植物源农药防治。使用绿僵菌防治时,可进行飞机超低容量喷雾或大型植保器械喷雾。使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时,可单独使用或与昆虫蜕皮抑制剂混合进行防治。 

  生态控制技术:在土蝗常年重发区,可通过垦荒种植、减少撂荒地面积,春秋深耕细耙(耕深10~20cm)等措施破坏土蝗产卵适生环境,压低虫源基数,减轻发生程度。 

  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主要在高密度发生区(土蝗密度在20头/m2以上)采取化学应急防治。可选用马拉硫磷、高氯·马、阿维·三唑磷、吡虫啉等农药。在集中连片面积大于500公顷以上的区域,提倡进行飞防,推广GPS飞机导航精准施药技术和航空喷洒作业监管与计量系统,监控作业质量,确保防治效果。在集中连片面积低于500公顷的区域,可组织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使用大型施药器械开展防治。重点推广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在玉米、芦苇等高秆作物田以及发生环境复杂区,重点推广烟雾机防治,应选在清晨或傍晚进行。 

  (二)粘虫 

  1.成虫诱杀技术:(1)杀虫灯。成虫发生期,田间安置杀虫灯,灯间距100米,晚八点至早五点开灯。集中连片使用防效显著。(2)性诱剂。用配置粘虫性诱剂的干式飞蛾诱捕器,每亩1个插杆挂在田间。

  2.幼虫防治技术:及时清除田边杂草,幼虫3龄之前施药防治。(1)生物农药:在粘虫卵孵化初期喷施苏云金杆菌(Bt)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2)化学农药:当小麦田虫口密度达20头/平方米以上、玉米田虫口密度二代达30头/百株和三代50头/百株以上时,可用甲维盐、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渗)、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附件4 

  

   2019年谷子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根据谷子越冬基数调查,结合近年我市谷子病虫发生态势,特制定本年度谷子病虫防控技术方案。

 一、防控目标 

谷子病虫害发生区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到达8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二、防控对象

  重点防控谷子白发病、谷瘟病、黑穗病、粟叶甲、粟灰螟、蚜虫、地下害虫等。

三、防控策略 

针对谷田病虫害发生特点,采取以健康栽培为基础,理化诱控为核心,药剂精施为补充的绿色防控措施。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适期播种,加强肥水管理,病虫重发田科学选药,精准施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确保谷子产量和品质安全。

四、防控技术措施 

(一)粟灰螟。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谷子苗期田间安置杀虫灯诱杀越冬代成虫。谷子拔节期,当田间调查500株谷苗有1个及以上卵块时,用乐果粉剂或辛硫磷微胶囊剂拌细土制成毒土,撒在谷子根际,形成药带,触杀卵及初孵幼虫;当发现枯心株立即拔除,并喷施甲维盐、印楝素等药剂,防治幼虫蛀茎为害。

(二)粟叶甲。用溴氰菊酯兑水拌细土,撒施于植株心叶内和叶间,防治粟叶甲幼虫,兼治粟灰螟、谷跳甲、粟杆蝇等,也可用高效氯氰菊酯(高渗)喷雾防治。

(三)白发病。选用抗耐病品种。播前采用高巧拌种包衣,也可用高度白酒拌种,待晾半干后播种;拔节至孕穗期拔除灰背、白尖等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四、绿色防控主推技术

(一) 农业防治技术。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合理轮作倒茬,适当晚播,清洁田园,减少田间病虫菌源;同时施用腐熟有机肥,増施磷钾肥,培育壮苗,提高谷苗抗病能力。

(二) 物理防治技术。田间合理安置杀虫灯诱杀粟灰螟、玉米螟、粘虫、地下害虫及粟叶甲成虫,减少田间落卵和幼虫危害。玉米螟、粘虫等害虫成虫发生期,田间布置害虫专用诱捕器,诱杀成虫,减少落卵,减轻幼虫钻蛀危害。    

(三) 生物防治技术。适期采用苏云金杆菌、印楝素喷雾防治粟灰螟、玉米螟。

(四)科学用药技术。统一药剂拌种,有效预防白发病、黑穗病、纹枯病、地下害虫;苗期撒施毒土防治粟灰螟、粟叶甲;生长期对症选药,科学施药防治谷瘟病,纹枯病、粟灰螟、粟叶甲。穗期发现谷瘟病,用代森锰锌水剂800-1000倍液进行喷雾。   

附件5

 

2019年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为有效控制马铃薯重大病虫危害,提高马铃薯产品质量和产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马铃薯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到达8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二、防控对象

  针对马铃薯种植区重大病虫发生种类与特点,重点以马铃薯晚疫病、二十八星瓢虫等为防控对象,兼顾病毒病、早疫病、环腐病、地下害虫等病虫的防控,保障马铃薯生产安全。

 三、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选用优质脱毒种薯,优先采用抗耐病品种、种薯处理和健身栽培等技术,根据预测预报科学用药,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众联防联控相结合。

四、防控技术措施 

1、晚疫病

播种期:(1)选用抗病品种;(2)种薯处理。播种前7天将种薯摊开放在通气良好的空间,隔天翻动薯块,拣除病烂薯,需切块的,将切刀用75%酒精浸泡2-3秒钟或高锰酸钾浸泡5-6分钟进行消毒,2把切刀轮换使用;种薯切块后可选用代森锰锌或丙森锌或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加上滑石粉,按5:95的比例拌种,每公斤混合剂处理100公斤种薯,也可选用高巧拌种剂进行拌种;(3)健身栽培,合理密植,推广高垄栽培,地膜覆盖技术,控制氮肥使用量,増施磷钾肥,适当增施钙肥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避免与茄科类、十字花科类作物轮作或套种。

生长期:1)控制徒长,在现蕾期有徒长迹象时,采用烯效唑或马铃薯专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均匀喷雾控制生长;(2)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确定防治最佳时期,或在中心病株始见期,选用丙森锌或氟啶胺或氰霜唑或枯草芽孢杆菌等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全田喷雾处理;进入流行期后,依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或田间监测,选用氟啶胺或烯酰吗啉或氟菌·霜霉防护剂或嘧菌酯·霜脲氰复合剂或嘧菌酯等药剂进行防治,施药间隔期5-7天,喷药后4小时遇雨应及时补喷。注意轮换用药,提倡加入有机硅助剂以提高药效;(3)收获前预防块茎感病。马铃薯收获前2周进行杀秧,把茎叶清理出田外集中处理。杀秧后地表喷1次霜脲·锰锌复合剂预防块茎感病,选择晴天收获。

贮藏期:马铃薯入窖前,清理薯窖的表土及残存的杂物,薯窖底层垫枕木,上铺木板或木条,同时用百菌清喷雾或用百菌清烟剂熏蒸进行消毒,施药后密闭36小时后通风。贮存量控制在贮窖(库)容量的2/3以内。贮藏期间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1-4摄氏度范围,湿度低于90%。

2、早疫病

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倒茬,与粮食、豆类作物3年以上轮作;选用抗耐病品种,増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量増施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肥;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促进植株健康。(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螯合态)等药剂1-2次,发病较重时,用百菌清、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复合剂、苯醚甲环唑、噁唑菌酮·霜脲氰复合剂等药剂防治,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病毒病

采用优质脱毒种薯播种。生长期根据蚜虫发生情况,采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加矿物油进行喷雾防治,同时加强肥水管理。

4、二十八星瓢虫

在卵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分散前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高渗)、甲维盐、辛硫磷或阿维菌素等进行叶面喷雾,施药间隔期7-10天。

5、蚜虫

1)农业防治。铲除田间、地边杂草,切断蚜虫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2)生物防治。用苦参碱、除虫菊等生物药剂防治蚜虫;(3)化学防治。用吡虫啉、噻虫嗪等药剂喷雾防治。

6、地下害虫

主要包括金针虫、地老虎、蛴螬、蝼蛄等。

1)农业防治。秋季深翻耕地,清除田园及周边杂草;(2)物理防治。田间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性诱剂诱捕器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离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3)化学防治。可选用溴氰菊酯喷雾。在成虫出土前,地面用毒死蜱或辛硫磷拌土撒施。(4)生物防治。播种时可选用绿僵菌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混土处理。

五、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

针对早、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结合测报系统监测及田间调查结果,从适合发病条件开始组织专业化防治队,开展“统一时间、统一指标、统一技术”的统防统治,将病害流行风险降至最低。


附件6 

 

2019年苹果树腐烂病防控技术方案 

    

  为有效防控果树腐烂病,保障我市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控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 

  二、防控策略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采取“毁残体、防入侵、阻扩展”的策略,建立以压低菌源基数,提高树体抗病力为基础,以预防病菌入侵为重点的综合高效防治技术体系。 

  三、防控技术 

  (一)农业防治 

  1.科学肥水管理:均衡施肥,增施有机肥、菌肥等,增加树体营养积累,提高抗病能力。采果前后按照“每公斤果1-2公斤肥”施用有机肥一次,萌芽期施用生物菌肥一次,条沟施或穴施。果实膨大期适量追肥。根据降水情况和墒情,适时灌水,春灌秋控,封冻前灌水。 

  2.合理负载:根据树龄、树势、土壤营养等条件,疏花疏果,调整树体负载量。因树定产,中等水平果园一般按照叶果比40:1留果,20-25厘米留果1个,病弱树适当降低挂果量。 

  3.整形修剪和保护伤口:适当整形,避免大拉大砍,摧残树体;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尽量推迟冬季修剪时间或改冬季修剪为春季修剪;改进修剪方法,不留短桩,以利剪锯口愈合。采取涂抹愈合剂等方法及时保护剪锯口,尽量减少各种伤口,如冻伤、日灼伤、虫害等,上树剪枝避免硬底鞋伤害树体,预防病菌侵入。 

  4.清洁果园,清除侵染源。冬剪的枝干、树梢等集中存放,并覆盖薄膜防止滋生和传播病菌。及时剪除病枯枝和干桩,刮除粗老翘皮,彻底清扫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或深埋。 

  (二)抗病性诱导 

  果树开花前、果实膨大期叶面喷施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各一次,提高树体抗病力。 

  (三)药剂防治 

  1.枝干涂刷药剂。果树落叶后树干涂白。幼果期选用甲基硫菌灵或噻霉酮或寡雄腐霉等药剂,涂刷树干1-2次,涂药前先刮除树体粗老翘皮并带出园外集中烧毁。 

  2.树体喷药。果树落叶后至早春萌芽前,全树喷施具有治疗作用的广谱性杀菌剂如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等,树干、大枝、枝杈处等重点部位一定要喷施周到,压低腐烂病菌源基数。同时,做好生长期褐斑病、斑点落叶病、锈病、叶螨、金纹细蛾等病虫的防治,防止果树提早落叶而削弱树势。 

  3.刮治病斑,桥接复壮。发现病斑,及时刮除。刮除时把病部的变色组织及相连的5mm左右健皮组织仔细刮净,深达木质部,连绿切成立茬、棱形,病斑边缘整齐光滑,不留毛茬,然后在病斑处涂刷甲基硫菌灵、别腐兰、843康复剂等药剂。超过树干1/4的大病斑,要及时桥接根孽接复壮树势。 


附件7 

    

2019年保护地蔬菜重要害虫

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为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保护地蔬菜主要害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害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比常规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50%以上,保障蔬菜生产及产品安全。 

  二、防控策略 

  针对保护地蔬菜害虫发生特点,以“提前预防,压前控后”以及“节本增效、可持续防控”的策略,以健康栽培、物理隔离和生态控制等减少虫源基数技术为基础,以释放天敌昆虫和应用生物农药为主要手段,力争将害虫为害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 

  三、主要生物防治技术 

  (一)健康栽培控制虫源基数技术 

  1.清洁棚室:前茬作物采收后及时拉秧清棚,彻底清除残枝、落叶、裸根等,集于棚外深埋或沤肥。 

  2.土壤消毒:定植前均匀适量撒施土壤消毒剂杀灭病菌,处理后增施有益菌肥。 

  3.安装防虫网:在棚室入口及上、下通风口安装40-60目防虫网,阻断害虫侵入。 

  4.棚室消毒:覆盖防虫网后,密闭熏蒸或药剂均匀喷洒墙壁、棚膜、操作间1-2次。夏季休棚时,利用太阳能进行高温闷棚7-15天。 

  5.种植功能植物:棚间空地种植芝麻、苜蓿等利于天敌昆虫繁衍的蜜源植物,或芹菜、茴香等对害虫有驱离作用的趋避植物。 

  6.健康栽培:移栽未携带病虫的健壮种苗,高垄栽培,采用滴灌或摸下暗灌,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疏花疏果,地面覆膜控制湿度。 

  (二)天敌昆虫释放技术 

  1.害虫监测:定植后采用粘虫色板监测或目测害虫种群发生情况,发现害虫即可开始防治。 

   2.释放技术 

  (1)防治粉虱类害虫 

  害虫种类:温室白粉虱、烟粉虱等。 

  天敌品种:丽蚜小蜂、桨角蚜小蜂、小花蝽。 

  释放技术:定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即可释放天敌。丽蚜小蜂按20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5次;小花蝽按300-4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4次。 

  (2)防治蓟马类害虫 

  害虫种类:棕榈蓟马、西花蓟马、管蓟马、葱蓟马等。 

  天敌品种:小花蝽、黄瓜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 

  释放技术:定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即可释放天敌。小花蝽按300-4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4次;黄瓜新小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按5-10头/株释放一次,20天后按20-30头/株再释放一次。 

  (3)防治害螨 

  害螨种类:朱砂叶螨、截形叶螨、二斑叶螨等 

  天敌品种:黄瓜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智利小植绥螨。 

  释放技术:定植10-15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螨即可释放捕食螨。黄瓜新小绥螨或巴氏新小绥螨按5000-10000头/亩,间隔25-30天后再按20000-30000头/亩释放一次;智利小植绥螨按3000头/亩,隔15-2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3次。 

  (4)防治蚜虫类害虫 

  害虫种类:桃蚜、瓜蚜、豌豆蚜、萝卜蚜 

  天敌品种:食蚜瘿蚊、瓢虫、草蛉、蚜茧蜂。 

释放技术:定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即可释放天敌。食蚜瘿蚊按200-3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4次;瓢虫(卵)按10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3次;草蛉(茧)按300-5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3次;蚜茧蜂按2000-4000头/亩,隔7-1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3次。

  5)防治鳞翅目害虫 

  害虫种类: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斜纹夜蛾等

  天敌品种:半闭弯尾姬蜂、赤眼蜂。 

  释放技术:定植7-10天后,加强监测,发现害虫即可释放天敌。半闭弯尾姬蜂按150-300头/亩,隔10-20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1-3次;赤眼蜂按5000-10000头/亩,隔5-7天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3次。 

  (三)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作为天敌昆虫释放技术的补充,当保护地害虫发生量较多、需迅速压低虫口数量,因释放天敌或天敌控制作用不足时使用。使用前需确定生物农药与天敌的兼容性,避免生物农药对天敌昆虫的杀伤作用。 

  通常在害虫点片发生或盛发初期施药,优选微生物源或植物源杀虫剂、杀螨剂。粉虱类可选用蜡蚧轮枝菌、球孢白僵菌、矿物油、多杀菌素等药剂;害螨类可选用矿物油、藜芦碱、浏阳霉素等药剂;蚜虫类可选用藜芦碱、鱼藤酮、除虫菊素、苦参碱、烟碱等药剂;蓟马类可选用多杀菌素等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