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三农资讯>详细内容

晋中三农(2024年第12期)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7 浏览次数: 【字体:

晋中三农

第12期

 

中共晋中市委农办

晋中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4月7日

 

                                

〔工作动态〕

※让农业腾飞的羽翼更丰满。奋进的春天里,鲜花吐蕊、万物劲发,处处生机勃勃。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的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们正身着白大褂忙碌着。

“经过两年示范田实验,我们在增碳沃土、高效用水、营养强化、品质提升技术等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正深入开展土壤增碳机理、秸秆还田对土壤蓄持水能力的影响、抗旱剂对作物耐旱能力的调节机制等有机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科研人员黄明镜告诉记者。

3月27日,省委书记唐登杰在太谷区就“三农”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要打好我省有机旱作特色优势牌,整合集聚各方科研资源,完善农科教产学研协同机制,统筹推进前、中、末端适用技术推广,力争在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水土肥协同利用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对推动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重要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遵循解决区域问题、服务国家战略的宗旨,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谋发展,秉承“绿色、健康、生态、高效、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旱区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耕地产能下降、特色作物品质功能挖掘不够、生产效益不高等突出问题,共同开展创新研发,解决科学问题、攻克技术难点、破解产业瓶颈,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提供理论、技术和人才支撑。

水是农业的生命之源。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域,缺水是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巨大瓶颈。怎样才能打破靠天吃饭的困局?如何在缺水情况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针对这一问题,实验室创新研发了“旱作玉米艺机一体化探墒播种抗旱保苗技术模式”,解决了轻度春旱下玉米缺苗断垄和中度春旱下玉米无法正常播种出苗的难题,促进了玉米根系下移,增强了后期抗倒伏能力,起到了稳产增产作用。

种子质量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有机旱作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种子。

“玉米是我市主要农作物,为了提高玉米产量,由实验室高标准展示基地鉴选的玉米新品种‘瑞普909’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抗倒、品质优良、适应性广、耐密植、宜机收等特点。”研究员李永平介绍,“经过在榆次区乌金山镇李坊有机旱作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应用,亩产可达1065.55公斤,比农户常规种植品种大丰亩平均增产13.01%,是一个适宜在晋中旱塬丘陵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

为了让农业腾飞的羽翼更丰满,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实验室成果丰硕。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有机旱作农业耐瘠抗逆节水增效技术模式与应用)、牵头成立全国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有机旱作专业委员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0项,国审品种12个,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优秀创新团队奖,入选2023年农业农村部十大农业重大引领性技术1项……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唐书记在我市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突出问题和目标导向,构建‘主体实验室——高端中试平台——高标准展示基地’的长链条运行架构,继续围绕水土肥资源协同高效利用、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创新、绿色优质功能高效栽培三个方向开展研究。”实验室负责人王娟玲表示,将充分发挥与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中心)、神农科技集团共建优势,通过创新解决科学问题,攻克技术难点,通过与企业合作让技术产品化落地,通过基地展示实现成果的真正转化,促进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最终形成产、研、用互促,科技、经济结合,创新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更好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晋中日报4月1日第02版要闻)

※为种业振兴贡献神农力量。马铃薯是我国的第四大粮食作物,这种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于17世纪传播到中国的作物,又被叫作土豆、山药蛋、洋芋等。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疏松,适宜马铃薯生长,种植区域广泛,是我国马铃薯的优势产区之一。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正是春耕忙碌时节,到处春意盎然,一派繁忙景象。近日,走进位于太谷区侯城乡王诲庄村的神农科技集团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网棚温室林立、实验室秩序井然。在组培实验室里,身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精心剪接马铃薯脱毒组培苗,将其放置于恒温的光培养室中,以培育成苗。在宽敞湿润的繁育棚室里,原原种繁育全部采用苗床进行离地方式,运用无菌栽培基质(蛭石)进行无土栽培,确保了原原种繁育的质量;又因应用了物联网智能监控技术、智能施肥系统以及喷灌技术,保障整个园区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将马铃薯所需养分精准随水供应给种苗,保证原原种繁育有较高的产量。

“研究中心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服务‘三农’为立足之本。目前,正在进行春季繁育工作,计划定植马铃薯脱毒苗360万株,预计繁育微型薯650万粒,繁育容器薯40万粒……”薯业公司太谷基地负责人王明江介绍道。

“研究中心主要开展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与鉴定、马铃薯脱毒、组培苗快繁和原原种繁育等工作,这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源头,也是科技含量最高的环节。运营单位山西省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一家专门从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新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质量检测和信息服务的国有企业。”山西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薯业公司副总经理柴生武告诉记者。

研究中心由神农科技集团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投资兴建,占地260多亩,投资近5000万元,其中建有种质资源保存、病毒检测和组培快繁的组培中心近2000平方米,原原种繁育联栋温室和保温拱棚2.8万平方米,原原种恒温保存库1500平方米,其它配套设施也齐全,具备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1000余份、年扩繁脱毒组培苗2000万株、年病毒检测样品2000余份、年生产原原种1000万粒的能力,能为全省30万亩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提供源头保障。薯业公司依托研发中心建立起了从马铃薯茎尖脱毒、病毒检测、脱毒组培苗快繁到各级种薯繁育等完整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将稳步推进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积极开展新品种选育、引进和示范推广等种业创新活动,搭建山西省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学术交流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省委书记唐登杰3月27日在太谷区就“三农”工作调研时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民增产增收。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种业协同创新,努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贡献山西力量。

“唐书记来到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调研,对中心开展的农业科技创新和马铃薯种业发展工作给予了肯定,我们备受鼓舞和感动,将铆足干劲,奋勇向前,克服一切困难,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种业协同创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贡献神农力量。”王明江激动地说,发展马铃薯产业是我省部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我省马铃薯形成高淀粉及鲜食型生产区、薯条(片)及全粉加工专用型生产区、早熟菜用型生产区三大种植区域。未来3年,中心的目标是改良耐旱、抗病、商品性佳的加工型马铃薯新种质2—3份;选育马铃薯新品种1—2个;制定“山西马铃薯”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标准。(摘自晋中日报4月2日第02版要闻)

〔县区动态〕

※开展“科普助春耕 科技促振兴”活动。本报讯 当前,正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为保障广大农户顺利播种、指导农民群众使用科学种植方式,3月28日,昔阳县科协联合东冶头镇科协、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在东冶头镇开展“科普助春耕 科技促振兴”活动。

活动现场,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专家走进东冶头村的温室大棚,与农户们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种植情况,并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和未来发展趋势给予专业指导,同时详细讲解了农药安全使用技术、肥料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现场农户结合各自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向专家咨询请教。

东冶头镇静阳村到村工作大学生胡林秀说:“县科协、东冶头科协和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到东冶头村开展蔬菜种植技术的科普宣传,现场答疑解惑,将蔬菜种植技术送到蔬菜大棚里,让种植户对大棚的经济效益更加充满信心。”

“农业技术员来给农户讲解技术,很及时也很到位,让我们心里有底了,对后期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种植户李同芳说道。

科技志愿者还通过面对面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向静阳村村民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将科学种植技术送到春耕生产第一线,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下一步,昔阳县科协将继续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壮大乡村科技人才队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普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摘自晋中日报4月3日第08版昔阳新闻)

 



报:省农业农村厅、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

送:各县(区、市)委、政府

编校:冯墨娇 

Tel:0354—3024198    Email:jzsnxx@163.com